7月11日,《河南日报》第6版以《437必赢会员中心: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题,刊登了必赢官网党委书记刘永涛、校长李利英的署名文章。
437必赢会员中心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刘永涛 李利英
437必赢会员中心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高等教育“三个调整优化”安排部署,立足区位优势,突出特色发展,以工业软件赋能学科专业转型升级,强化学科专业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力、支撑力和引领力,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责任担当。
转变办学理念 明确发展思路
省委、省政府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聚全省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7+28+N”产业链群,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构建具有河南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437必赢会员中心坚持扎根中原大地办大学,锚定区域性、应用型、高水平的办学定位,聚焦工科办学基础扎实和行业特色显著的办学优势,将学科和专业发展主动融入现代河南产业体系建设,凝练设计了“擦亮行业底色,做强工科优势,发展工业软件,服务重大需求”24字发展思路,瞄准重大需求,巩固和拓展在煤炭和纺织领域的资源优势、产教融合优势和校友优势,以工业软件为突破口,开辟新赛道、培育新亮点、打造新特色、重塑新优势,紧密对接河南省重点产业链和龙头骨干企业,服务河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替代性的贡献度和参与度。
谋划战略抓手 推动任务落地
实施工业软件“头雁计划”。落实省委前瞻性战略部署,深入推进以“工业+软件”“工业软件+”为主要内容的工业软件“头雁计划”,推动学科专业增量培育、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取得实质突破,形成以头雁带动群雁的发展格局。头雁计划自2022年实施以来,学校与郑州航空港经济试验区、省科学院、清华大学、华为、科大讯飞等政府、科研机构和工业软件头部企业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在校内建成智能制造平台和服装智能制造车间,培育智能化产线设计团队和人才。获批“工业机器人运维实验”等国家或省级一流课程15门,形成了工业软件特色显著的专业体系。获批河南省工业设计中心、河南省动力集成与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多个工业软件相关产学研平台,形成体系化的工业软件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承办河南省“新工科”重塑升级暨工业软件人才自主培养高峰论坛,成为河南省工业软件产教联盟秘书长单位、国家工业软件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领域产业人才基地(工业软件)。学校获批省重点建设的工业软件学院、并被确定为全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试点高校。
实施“融链行动”。2023年7月,学校出台《437必赢会员中心对接河南现代产业体系重点产业链“融链”行动方案(2023-2025)》,立足学校学科专业优势特色,主动融入纺织服装、尼龙新材料、装配式建筑、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等全省现代产业体系重点产业链,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广泛开展技术咨询、产品研发、人才培训等科技服务。制定“融链”行动清单,按照“一院一园、一群一链”服务模式,动态组建30个跨学科、跨专业复合型科技创新团队,实现“院院有团队,人人入团队”的科技创新态势。主持获颁《棉纤维长度试验方法罗拉式分析仪法》《钢纤维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发制品柔顺性试验方法》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29项,成为郑州市数字经济转型服务商唯一入选高校。与新乡化纤、平煤神马、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协会等重点产业链和产业联盟盟会长单位加强合作,进入纺织服装、装配式建筑、机器人和数控机床3个重点产业链工作专班,与22个产业园区或骨干企业(规上企业)联系对接,承担产业课题近500项,深度服务重点产业链企业。
聚焦关键环节 推动调整优化
以专业结构调整为抓手,推动学科专业重塑升级。面向传统专业提质锻强、新兴专业培育壮大、未来专业谋篇布局发展战略需要,按照“优化布局、突出特色、发展重点、提高水平”的原则,坚持“锻、塑、增、撤”并举,切实做好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升级换代和培育新建工作,培育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巩固行业底色积淀,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在高分子材料、功能材料、现代印染、生态修复、地下空间、矿山机器人等方面,打造新亮点,焕发新活力,形成不可替代的研究方向、研究团队和学科平台。顺应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把工业软件作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以工业软件赋能学科专业建设,从专业类型、服务产业集群(产业链)、依托工业软件生态链三个维度规划布局工业软件类专业体系,梯次设置了数字化设计及制造、智能半导体器件设计等11个工业软件类专业方向,形成了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服务河南省现代产业体系重点产业链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工科专业体系。
以组织创新为引擎,打造优势专业集群。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科专业的复合性需求,构建纺织服装、资源环境、装配式建筑、互联网+智能制造、工业工程等特色应用型专业集群,打破学院之间藩篱,交叉互融为产业提供服务,推动行业学院向产业学院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统筹做好专业集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推进机械设计、电子信息、通信工程、工业工程、人工智能等特色工业软件专业集群式发展,成立工业软件产业学院(产业研究院),打造“工业软件+”专业新优势;围绕材料、纺织服装产业,整合纺织、化工印染、材料、服装等学院资源,以项目为驱动,获批河南省重点纺织服装产业学院,形成纤维材料、纺织、服装等学科专业集群,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的有效衔接。
以有组织的科研为导向,提升社会服务效能。集中资源打造了建筑装配化产业研究院、新型功能材料研究院等8个校内科研平台,组建“基础理论创新、服务企业社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高水平青年科技人才三支队伍,构建“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科技创新体系,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近三年来,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9项。2024年获批立项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3项,资助经费510万元。与河南能源集团联合攻关的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面向智慧矿井的时空位置感知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项目,项目直接经费220万元,预期经济效益可达120余亿元;与华电煤业集团内蒙古蒙泰不连沟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签订项目《特厚煤层综放面矿压主动调控机制与示范应用》,合同金额468万元,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切实把科研做在生产实践中。
强化条件支撑 提升保障水平
建强人才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的学科专业结构,实施分类别、差异化的人才引育策略。对于转型升级类、工业软件类等急需专业,提高引进待遇;对于基础类、传统类专业,提高引进质量。加大领军人才引进力度,全职引进国家教学名师领军人才为学术副校长。强化应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国内工业软件头部企业CTO任工业软件学院企业院长,引进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为特聘教授,引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业软件云产教融合总监为企业特聘导师,“十四五”以来,共引进应用型高级人才40余人。校企联合强化师资培养,与新乡化纤、平煤神马、洛阳中超新材料等企业合作,开展师资培训,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打造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强化资金保障。筹措2.2亿元资金,新建近6万平方米的现代化装配式实训楼和工业软件楼,为学校“产、学、研、用、创、转”等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物理空间。投入4000余万元,建成智能制造工程实践创新中心、数控加工中心、服装智能制造中试基地等3个校内共享实践平台,工业APP与工业物联应用实验室、大数据与云服务实验室、纺织智能制造实验室等10个校内(校企共建)专业实验室。在此基础上,为满足工业软件赋能需求,布局2000多万的项目以匹配新增专业实验室建设。
构建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出台《保发展促发展、保稳定促稳定、保落实促落实实施办法》,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营造安定有序和谐氛围,推动工作高效落实;制定“五讲五有”干部队伍建设举措,明确激励干部担当作为10种情形、容错纠错10项清单;深化“院办校”改革,形成整体推进和试点改革两类26项清单,遴选8个二级学院作为改革试点,实质性为二级学院放权赋能;优化目标管理,把学科专业调整、社会服务成效纳入量化考核目标,推进机关和院系“捆绑考核”,形成了机关服务院系、二级学院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持续营造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简单美好的政治生态。
文章链接:https://app-api.henandaily.cn/mobile/view/news/332755818099245056475310